如今流行于韓國的麻辣燙,更偏東北麻辣燙的風(fēng)格,尤其是以楊國福和張亮為代表的骨湯麻辣燙這一分支。
很多非東北地區(qū)的小伙伴,對東北麻辣燙的認知,大都來自于張亮麻辣燙和楊國福麻辣燙這兩個連鎖品牌。張亮和楊國福,不僅帶東北麻辣燙走出了東北,還將標志性的骨湯、牛奶湯底推廣到了全國。
我問了一下對韓國很熟悉的朋友,她說其實大部分韓國人都認為麻辣燙是中餐,而且還很喜歡把麻辣燙和鍋包肉搭配一起吃,很多店甚至直接售賣麻辣燙+鍋包肉套餐。
韓國人對麻辣燙的喜愛,甚至將“麻辣”延伸成了一個常見的形容詞,意思是“很直接、很火爆”,例如:XXX這次的舞臺真的很麻辣。
當(dāng)年我還在望京SOHO上班的時候,那有一家叫做“愛情麻辣燙”的店,就經(jīng)常有很多韓國人去吃。朋友說,如今在韓國流行的麻辣燙,基本就和那家一樣,那家也是楊國福和張亮的風(fēng)格。
而東北當(dāng)?shù)氐穆槔睜C,其實也不全是張亮和楊國福那種。
麻辣燙剛進入東北時,基本保持了原本四川麻辣燙重油重辣的風(fēng)味,后來跟隨當(dāng)?shù)乜谖哆M行了一定的改良,做了減油減辣的處理,整體味型更偏咸辣。這就是東北的老式麻辣燙,也是麻辣燙來到東北經(jīng)過本地化后較初、也是流傳較廣的形式。
現(xiàn)在網(wǎng)上很火的“東北黏糊糊麻辣燙”,加一大鐵勺麻醬花生醬,幾乎鋪滿整個碗表面,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。但東北如此之大,并不是所有地兒都如此執(zhí)著于“黏糊糊”。
除了口味上的改良,在食材的選擇上,東北麻辣燙也更有東北特色。
四川麻辣燙的葷菜大多是動物下水,郡肝、鴨腸、毛肚、郡把、兔腰等等,來到東北,葷菜則多為肉片和各種丸子。主食上,東北麻辣燙也根據(jù)本地口味,加入了玉米面、牛筋面、土豆粉、年糕、小油條,還有豐富的豆制品。
蔬菜、丸子、主食、蘑菇等煮熟后瀝干水分,再加入調(diào)味料拌勻食用,麻辣拌可選的口味比麻辣燙更豐富,麻辣、酸甜、酸辣、甜辣,其中酸甜口尤為精髓,在麻辣的基礎(chǔ)上加入更多的醋和糖佐味,非?!皷|北”!
關(guān)于麻辣燙的發(fā)源,說法眾多,這是其中流傳較廣、也比較可信的一種:八九十年代,個體經(jīng)濟開始興旺,街頭小攤將食材切片穿在竹簽上售賣。旁邊支起一口鍋,在麻辣湯底中涮燙烹煮后,再蘸料食用,價格便宜,按簽收費。這算是麻辣燙較初的形態(tài)。
這種小本生意可復(fù)制性強,入行門檻低,從業(yè)者越來越多,形式上也有了些變化——從較初的街頭小吃進入門店,成為了一頓正餐,自己動手涮,配上了油碟,食材種類也更豐富。除了形式上的改良,麻辣燙也從較初的發(fā)源地樂山逐漸擴展到成都,也有了新的名字——“串串”。
如今的手提串串,是比較接近初代麻辣燙的吃法,多在深夜街邊出攤,選好菜后老板會用一個夾子將串串固定在鍋邊上燙煮,出鍋后根據(jù)喜好撒上蔥花香菜之類即可。
麻辣燙和串串是如此之像,以至于我雖然是個四川人,但也一度認為是同一種東西,只是叫法不同罷了,而且吃進嘴里也是大同小異。實際來看,它們的邊界確實模糊,吃的時候也計較太多——好吃才是較重要的。
以前北京的路邊攤麻辣燙,也是用簽子串好放在湯底中燙煮著,一直都熱乎。自己挑好想吃的,老板再把食材從簽子上擼下來拌好調(diào)料,便可以大快朵頤。
較近兩三年興起的銻鍋麻辣燙和盤盤麻辣燙,配以豆粉、辣椒面、蒜泥等調(diào)制成的干碟蘸食,在口味上復(fù)刻了不少四川人兒時那一口鮮香麻辣的記憶。
冷鍋串串、冒菜,也是“麻辣燙—串串”變形中衍生出的產(chǎn)物。
冷鍋串串煮好了放在湯汁里上桌,雖然名字里有“冷”字,但實際是熱的,菜是熱的,湯是熱的,只有裝菜的盆是冷(其實是常溫)的。
冒菜則摒棄了“簽簽”,在麻辣燙的基礎(chǔ)上,還增加了一些小碗菜可選擇,可以選擇單獨冒牛肉、兔腰、腦花、千層肚等食材。
冒菜還可以和米飯一起售賣,有葷有素,以快餐形式活躍在街頭,給不少上班族提供了快捷又豐盛的午餐選擇。
麻辣燙是一種包容性很強的食物,小小一碗,可以容納下不同的口味取向,也可以根據(jù)不同的地理環(huán)境調(diào)整出細微的變化,適應(yīng)當(dāng)?shù)厝说南埠谩?/section>
一位甘肅朋友曾大力向我安利她老家的麻辣燙:食材在調(diào)好味的湯底里燙熟,撈出后放進盤子,帶著些許湯汁,然后澆上秘制的辣椒糊,再放點榨菜和花生米。每年回家,這都在必吃清單上。
麻辣燙給予了大家一個寬闊不受限的選擇空間,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選菜哲學(xué),吃自己想吃的,葷素隨意,豐儉由人。生活有時候沒有太多選擇,但麻辣燙有。
課程評價
聚劃算